抚松县新屯子镇,旧称黄泥河子,这里有一处叫“靖宇岗”的村庄。“靖宇岗”与南岗村为合并村,村貌整洁,鲜花盛开,温馨和谐,是一座美丽的乡村。其地名由来与民族英雄杨靖宇息息相关,杨靖宇将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过。
抚松因为抗联精神而有了灵魂。从1931年到1945年间,曾经战斗在抚松大地上的抗联战士那鲜活的生命其实始终没有走远,即使死亡,他们也在迎接着胜利。抚松有关抗联战迹地的相关调查几乎遍布全县各乡镇村屯,这与抗联频繁活动的游击性是紧密相连,给更多的人留下了深刻记忆。
抚松县新屯子镇,旧称黄泥河子,这里有一处叫“靖宇岗”的村庄。“靖宇岗”与南岗村为合并村,村貌整洁,鲜花盛开,温馨和谐,是一座美丽的乡村。其地名由来与民族英雄杨靖宇息息相关,杨靖宇将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过。
在镇北的靖宇岗村西南方向头道沟和石塘沟交汇处,是杨靖宇将军领导的抗日联军建立的秘密营地旧址,呈东西走向,隐藏在深深的大山里。头道沟和石塘沟是两条几十米深的大沟,交汇后一直向北延伸到二道松花江沿岸,向北过江是桦甸,顺江而下在江西岸可到达抗日联军的那尔轰根据地。这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进可攻,退可守,是理想的屯兵之地。
1937年7月,大雪过后的抚松县新屯子镇石塘沟,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带领400多名抗联战士,由黄泥村居民毕永河为向导从那尔轰二道松花江悄悄来到这里。此时,杨靖宇部队的军事物质极度匮乏,他们在石塘沟进行休整,建立了简陋的秘密营地,开始蓄积力量,准备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长期作战。然而到同年10月,由于叛徒出卖,大批日伪军警对石塘沟一带进行疯狂的围剿,战斗极其激烈,杨靖宇沉着应战,组织有效力量进行突围,保持了部队的主力没有遭受大的伤亡,并主动撤到了江北桦甸夹皮沟一带。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蒙江县(现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与敌作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5岁,结束了壮丽辉煌的战斗一生。
石塘沟密营存在虽然时间短暂,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史料记载,杨靖宇在这里曾经人工开凿过两个石洞,分别作为盐粮接待站兼哨所和军需储藏库。传说七十年代初期,有人还在新屯子镇头道沟和石塘沟交汇处的深山密林,见到过这两个石洞。但因地形改变,加上树木繁茂,两个石洞再也没有找到,更没有留下任何图像资料,仿佛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了。
2008年秋季,抚松电视台《参乡丰碑》栏目的记者在一位老村民的带领下,徒步一个多小时,经过艰难的寻找,终于在崇山峻岭中,找到了杨靖宇将军作为盐粮接待站兼哨所的石洞。储藏库和盐粮接待站由人工开凿的两个山洞组成,均位于头道沟沟北的崖壁上。顺沟而下。首先到达的是作为盐粮接待站兼哨位的较小山洞,洞高0.6米,宽2米、深3米,能坐下六、七个人,既是盐粮接待站,又是观察沟口的哨位。距这个洞约半公里处,是作为储藏库的较大山洞。当时日伪军对密营进行疯狂围剿,抗联密营中用木头搭建的房屋被凶残的日伪军全部烧毁,所以至今除了这个山洞,几乎什么也看不出来了。
时光无声过了十多年,如今抚松电视台和民政局的工作人员组成抚松地名故事踏查小组又来到这里,重访那段失去的岁月。山林茂密,幽野清净,鸟鸣空谷,这里生态资源一直没有被破坏,基本上保持了原貌。静静的小河流淌在山中,仿佛指引着人们前去寻找杨靖宇将军留下的足迹。
想要找到这处被称为“将军洞”的地方,需要爬一座高山,山体陡峭,难以爬行。历尽艰难才能来到半山腰一处石崖下,“将军洞”在山野之中默默地凝望着逝去的时光。这里道路狭窄,易于隐蔽,视野开阔,但也因山体下沉和泥水冲刷,洞口变得很小。在洞中持续寻找,由于山体塌陷,很难再有任何遗迹存在。“将军洞”密营为抚松抗联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杨靖宇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煅铸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纪念杨靖宇将军,新屯子地区的人民把抗联部队曾经驻扎过、战斗过的这个村子起名叫“靖宇岗”。